海外投行招聘潜规则: 性别换成女,简历通过率提高2.83倍

来源:互联网 2019-7-30

投行一直是海外留学生毕业后的热门职业选择之一,除了年薪10W+美金、出差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走到哪都是VIP待遇,这些“行业标配”福利。但投行极高的准入标准却令众多留学生望而却步,顶级投行高盛的录取率仅为2.06%,大小摩的录取率也不到2%......

海外投行招聘潜规则: 性别换成女,简历通过率提高2.83倍

投行一直是海外留学生毕业后的热门职业选择之一,除了年薪10W+美金、出差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走到哪都是VIP待遇,这些“行业标配”福利。

投行更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和积累人脉的天堂,也是日后择业的最佳敲门砖!同时,投资银行还占据了“中国父母最希望子女进入行业排行榜"的榜首。

但投行极高的准入标准却令众多留学生望而却步,顶级投行高盛的录取率仅为2.06%,大小摩的录取率也不到2%......


“投行人不值得被同情!”

《亲密敌人》中曾经对投行的高工资有一个略微夸张的表述:"我们这种人就不值得同情,工作三四年,年薪几百万,住的都是五星酒店,坐的永远是商务舱,我们就不应该睡觉!"

除了高工资外,他们最注重的是能够有机会与一群超级精英共事,而扁平、共识驱动的合作文化更是锦上添花。正如高盛的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说:“你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我们这里一定是由聪明的人、有趣的人和对世界好奇的人所组成的最强组合。”

没有人会认为在这里工作是轻松的。但高盛人表示,积极的一面让这一切都变得值得。因为在投行工作的经历让他们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衣着光鲜的背后却是这般残酷厮杀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投行员工可谓是社会精英,收入丰厚、衣着光鲜、出入各种高大上。但他们熬夜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心理压力极大,经常都有过劳死和自杀的人。

因为投行挑选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新人进入一家公司就必须要面临"up or out"的残酷局面。像游泳一样,游得出来还行,游不出来就淹死了。

投行的员工每天必须大量浏览《华尔街日报》、《财富》、《商业周刊》等大量专业财经报刊,关注来自各大网站的最新金融报道,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研读、消化和吸收,并将自己对信息的领悟与见解传递给客户。

此外,投行的等级制度特别森严。一般进入投行的职位都是从Analyst开始,基本上得熬三年左右,才能做到助理的职位,然后要再熬大约三年半的时间,才可能升至副总裁。

分析师的工作最辛苦,几乎全年都要无休止加班,所有脏活累活都要做。做调研、准备材料,改PPT,写Memo,打文件,做pitchbook,给老板深夜送招股书等等。黑莓不离身,一天七天几乎都在工作,熬夜通宵是常事。平均每周需要工作100个小时,夸张的时候120小时也要扛下来。


“等我死了再睡”

关于投行圈的“早睡早起”,金融圈里有一个流传已久的噩梦“the magic roundabout(神奇旋转木马)”:早上7点钟,的士司机会在投行楼下等你,带你回家,等你上楼洗个澡,再把你带回公司。这就是投资银行兼并重组部门的生活写照。

除了日夜颠倒的工作,投行狗们还经常要各种出差。但是如果你以为他们的出差是度假,那就大错特错了。一般来讲,他们的日程包括:提着大量文件参加各种会议、研讨会;在餐桌上与客户博弈;回到酒店撰写报告;赶到机场奔向下一个出差地点……

投行最常见的裁员方式是这样的:你早上起来,正兴致勃勃要去上班,结果接到一个通知,哥们儿你被裁了,你的门禁卡已经被作废了,公司配给你的电话也停机了。我们会让你的助理把你的私人物品装箱寄回给你。你就不用来了,拜拜!

在过人的工作压力之下,投资银行业的人员流动性也很高,据统计平均每年投资银行企业的人员流失率是16%。

华尔街光鲜的另一面:“等我死了再睡。”很多鲜活的例子已经验证了。


进投行比进哈佛还难

每年暑假,摩根士丹利暑期项目提供的分析师和助理岗位都会收到大约90000份申请,但录取率不到2%;高盛的录取率同样低的可怜,录取率2.06%。相比之下,哈佛5.9%的录取率就算很高了。看来,要想获得华尔街的实习门票,比上哈佛还要难啊。

所以,非智商情商双碾压的人,一般是进不了投行大门的,哪怕只是做一个小小的实习生。

金融是一个最讲究圈子的行业,尤其是前台从业人员,你是当地人代表着你拥有更多人脉资源,更容易给公司带来业绩。而如果你仅是一个在当地读了2年书的海外留学生,意味着你所有的人脉、行业资源都要从零开始积累,公司培养你的成本自然更高,因此在招募你的时候也就会更谨慎。

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大部分华人留学生即使进了美国九大投行,大部分也是在从事中后台岗位,能进IBD的很少。一方面华人的数据统计、计算、行研研究、分析能力的确是非常出众的,另一方面中后台部门对于语言及外部资源人脉的要求相比前台要低一些。


投行招聘中,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看重受教育水平,证书是很好的加分项

目前的投行大部分的校园招聘是本科生进入 Analyst 项目,大约占所有人数的80%+,少数 MBA 毕业生进入 Associate 项目,大约占人数的不到20%。

CFA证书,不仅在行研或者资产管理的领域受到认可,在外国投行界也是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拥有强势业务能力的同时,CFA持证者明显比普通员工更受到上级青睐,同时,CFA证书也是你与投行谈资论价的资本,让你的收入更上一层楼。CFA通关课程及持证问题在线咨询


女生友好型环境

在国内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的女生出国后可算是来对了地方。国内有人做过实验,同样一份简历仅仅把性别从女变男,收到面试的数量会是原本的2.83倍。而在美国这个情况可能会被反转。

美国本地的女生想做投行的不是很多,每年申请人当中只有不到20%的女性。但由于对多元的追求和外界给予的舆论压力,大投行每年都很努力地提升女性职员的比例。


学校是不是决定性因素?

传统的投行,基本上招收的都是一些非常容易分辨的人:常青藤,成绩全A,从大一就开始做各种投资型社团活动,案例挑战,商业大赛,选股比赛,实习经验丰富。

而如今信息化时代,所谓的“Target School”更多是一个主观的意愿而不是客观的限制。几乎所有同学只要对投行感兴趣,即使你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州小村小学校,也有渠道去了解这个行业,有渠道去申请。

同时投行主观上也意识到只招收一种人对于商业其实也并没有利。投行的理论是:我们的客户是各种各样的人,那为什么我们的分析师必须是同一种人?这不科学。只有招到所有背景、所有学校、地区最出色的那一批人,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客户的需求。

这可能是更先进的人才选择观念。有太多雇主仍然需要各种名牌名校傍身的选手,来凸显自己的身价。

虽然Target school 与 Non-target school 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目前Target school得到的机会还是更多一些,对于留学生来说来自Target school 还是一项优势。


证书没有其他因素重要

面试综合素质

国内由于竞争激烈,普遍需要有更多轮面试。在国外找工作,很少会有群面,基本一进入面试环节就是一对一面试了。

而且非正式环节的面试和各种聚餐活动,也是海外求职的一个特色。国内的招聘季从千人宣讲会开始, HR 这么忙不会单独约你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和你聊职业规划的...

在海外求职,面试时更需要一些“套路”,比方说开始前的寒暄很重要,但留学生求职者往往会不重视。海外求职时必须准备好的各种“行为问题”,在国内也只有少数外资会用。

另外有一点,和整个文化大环境相关。国内求职者往往要表现的谦逊,而在海外求职,则得显示出你的自信,这一点当你不是在用母语交流的时候,往往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关。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免责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于乐考网 网站地图